从实验室到养护工程第一线:看河南交院学子如何以工匠精神“智”疗道路早期裂缝
从实验室到养护工程第一线:看河南交院学子如何以工匠精神“智”疗道路早期裂缝
图:闫欣钰/文:蔡淑芬
在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学院的实验室内,数据的跳动与一线养护现场机械的轰鸣声,通过一项创新成果同频共振。由该院学子主导研发的新型自修复灌缝剂,正经历着从试验数据到广阔公路的“毕业考核”,他们用扎根一线的工匠精神与面向未来的智慧科技,为道路的“早期疾病”开出精准药方。
匠心孕育:把论文“写”在公路的裂缝里
“在实验室里做出漂亮的样品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公路上。”项目团队成员、大三学生刘银彬说道。这款新型灌缝剂的研发灵感,正来自于学生们在河南交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实习时的亲身经历。在烈日下,他们目睹了养护工人对密密麻麻的早期裂缝进行传统灌缝的艰辛与低效。
“能否研制一种能自动修复、防患于未然的材料?”带着这个一线产生的真问题,团队在学院老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开启了攻坚之旅。无数个日夜,他们反复调整配方,在模拟不同气候条件的实验设备中验证效果。这种从实际需求出发、精益求精的探索过程,正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产教融合:校友企业搭起“淬炼”之桥
成果的快速落地,离不开深厚的产教融合土壤。校友企业——河南交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为学弟学妹们的奇思妙想提供了宝贵的“淬炼场”。公司不仅开放了实际工程数据,更将他们的中试试验安排在了正在养护的国道项目上。

“我们为他们提供真实的‘考场’,他们的创新则为行业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双赢,更是校企合作的精髓所在。”河南交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表示。在这里,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升华,而企业的技术需求也找到了新鲜的解决思路。
智慧诊疗:“智”疗裂缝守护万里通途
这款灌缝剂的核心智慧在于其“自修复”能力。材料内部蕴含的特殊微胶囊能在裂缝产生时自动破裂并释放修复物质,完成对微损伤的自主修复,将病害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好比为道路赋予了“免疫系统”,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根本性转变。不仅如此,团队还创新性地将探地雷达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前期诊断,如同为道路做“CT扫描”,精准定位内部隐患,让后续的“智疗”有的放矢。

从实验室的微小试验到延绵几千公里的道路,河南交院学子们用手中的创新成果证明,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技艺,更是用科技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与担当。他们正以青春之力,为祖国的每一公里道路,注入更持久、更安全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