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网 - http://www.jiaotongwang.org.cn
新闻检索:
当前位置: 中国交通网 > 新闻 >

应用驱动、设施跟进,腾讯与合作伙伴共探“双智”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编辑:钱多多    时间:2022-03-18 21:20   来源: 中国交通网   关键词:

过去一年,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城市智慧化、数字化的创新模式,各试点城市都在加大建设力度。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双智”中的重要一环,其中“基础设施”四个字,在很多人看来属于传统基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双智”要率先启动大规模硬件设施铺设,比如在路口安装大量带有传感器的交通信号灯,在道路上密集布置雷达、电子监控等设备。

但由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驱动的平行发展,带来的后果是智能化的交通和城市缺乏融合性、宏观整体性以及更新迭代能力。那么,“双智”发展究竟依靠谁来驱动?是设施驱动,还是应用驱动?

3月14日,腾讯智慧交通、腾讯研究院与央视网联合举办的“以应用场景为驱动,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双智'城市——'双智'建设专家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与会专家就“谁来主导驱动双智建设”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双智”建设是否该基础设施先行?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双智”协同发展并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特别是从智能网联到智慧城市,要实现人、车、路和环境的全面协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借以实现不断增强核心能力的创新战略布局。

基础设施对“双智”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于是否应该基础设施先行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认为,“双智”发展并非简单的先修路再跑车的发展思路。无论是智能化的基础设施,还是智能网联汽车,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从理论、技术、工程、应用、政策、标准、规范等多个维度去推进这项工作 ,这里面应用是最主要的,同时也是“双智”建设的终极目标。

以深圳市充电桩现状为例,郭院士提出城市存在着“充电桩数量多,而使用效率却并不高”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正是基础设施和应用的建设发展不同步。

郭仁忠强调,不可能把所有基础设施规划好、建设好,然后再来做场景的应用,应该是基础设施和相关应用场景要协同发展、相互成就,现在有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就着手研究、挖掘、构建相应的配套应用场景。

因此,“双智”建设需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之上,去开拓更多契合的应用场景,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

面向城市交通痛点 以应用场景驱动“双智”建设

要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与前沿产业技术的跨领域融合,就必须结合所涉及的产业特点通盘考虑,做好顶层规划,在做好顶层规划的基础上,需要梳理出合适的应用场景,用基于场景的顶层建设规划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用“双智”建设去和使用场景相匹配,这样才能让基础设施建设更精准,产出效益更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院分院院长赵一新在会上分享到,当前我国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水准,在城市整体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较为不错的条件下,可以结合不同的城市问题,并找到特定的场景来进行“双智”试点。在赵一新看来,这是“双智”工作比较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以“双智”试点城市为例,赵一新提出,“双智”第二批试点正是以特色应用场景为主,尤其强调了试点特点跟城市的紧密结合。

以深圳南山高科技园区为例,正是考虑到上下班的潮汐现象,当地对应打造了接驳小巴、接驳公交等应用场景,关注小巴接驳线路智能化水平,例如编队的行驶、多车协同等。

赵一新认为,这是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典型示范。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试点建设,需要聚焦城市具体问题,而发现问题后则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应用场景打造,并最终以场景推动“双智”的发展。

城市交通是“双智”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腾讯副总裁、腾讯智慧交通出行总裁钟翔平认为,车、交通、城市,由人创造,最终也需要服务于人。所以“双智”建设,体现为汽车、交通和城市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背后的驱动力,则是人群民众对美好生活和便捷出行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中,公交存在着准点率不高等问题。据钟翔平介绍,腾讯联合湘江智能、希迪智驾等生态伙伴,打造了全国首条面向通勤场景的智能网联定制公交线路。通过融合腾讯大数据、C端触达等能力,以及合作伙伴主动式公交系统能力,长沙智慧公交315线能够实现站点精准选取、公交信号主动优先,公交信息实时触达等服务,该路线的准点率、载客率、安全性等痛点都得到了改善,既提高了日常公交出行效率,也培育了公共出行的使用习惯。仅两个月的时间,该路线让24.7%的市民由私家车出行转变为公交出行,这是城市通勤场景的一大积极探索。

此外,在参与打造了重庆城市级的MaaS应用过程中,腾讯也为实时公交、本地特色导航、路况千里眼、车位预约、道路通行预约和交通政务办理等出行服务提供了便捷的统一化入口。钟翔平认为,“只有合适的场景和应用,才能够实现人-车-路-云-图-网的高效协同”。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典型场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会上也介绍了厦门的案例。厦门的BRT系统,能够通过5G网络进行精准控制,实现BRT公交车和站台之间车辆的精准停泊,保证乘客的安全。

两年来的应用实践表明,在推进“双智”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一定量级需求为依托,通过政策、资金等多种方式推动应用场景落地,已经初见成效,达到了促集聚、促发展的效果。

场景驱动、设施跟进 探索“双智”可持续发展模式

“双智”发展是一个相互交叉、迭代、融合、协同与不断推进的过程。“双智”建设应以硬件还是应用来驱动的问题,事实上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之间的关系举例来看。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先生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但其发展需要城市提供应用场景和相应环境来支撑,因此它是依赖于城市场景的。而智慧城市、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治理,同时也需要汽车本身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当前就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来看,智慧城市交通的应用场景较多,“双智”发展智慧交通时需要从基础设施层面建立一个感知网络和智能设施,例如对停车位进行数字化部署,实现远程预定,远程感应等。此外要构建一个实时监测和感知网络,在智能设施基础上,构建一个交通大数据平台,进行相关数据融合和集成,再进行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具体的场景构建。

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方面,赵一新以淄博为案例进行了说明:齐鲁石化有不低于5000辆危险品车辆,但通过利用V2X交互信息实现了危化品智能网联升级的改造,既保证危险品运输的安全,也实现了场景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在“双智”建设的过程中,“软硬一体”也正在成为行业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认为,“要立足基础,注重软件建设,同时在硬件方面也要更好地利用既有设施,实现从建设到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无论是在技术、应用模式、标准规范等方面还需持续探索。软硬一体,新旧结合,以应用场景为驱动,才能更好地发现并优化“双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